刘涓子鬼遗方 南北朝南齐 龚庆宣
卷一
序论
昔刘涓子晋末于丹阳郊外照射,忽见一物,高二丈许,射而中之,如雷电声若风雨。其夜不敢前追,诘旦率门徒子弟数人,寻纵至山下,见一小儿提罐,问何往为。我主被刘涓子所射,取水洗疮,而问小儿曰:主人是谁?人云黄父鬼。
仍将小儿相随,还来至门,闻捣药之声。比及遥见三人,一人开书,一人捣药,一人卧尔。乃齐唱叫突,三人并走,遗一卷《痈疽方》并药一臼。时从宋武北征,有被疮者,以药涂之即愈。论者云:圣人所作,天必助之,以此天授武王也。
于是用方为治,千无一失。姊适余从叔祖涓子寄姊书,具叙此事,并方一卷,方是丹阳白薄纸本写,今手迹尚存,从家世能为治方,我而不传,其孙道庆与余邻居,情疑异常,临终见语,家有神方,儿子幼稚,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寻卷诊候,兼辨药性,欲以相传嘱余。既好方术,受而不辞。自得此方,于今五载,所治皆愈,可谓天下神验。刘氏昔寄龚方,故草写多无次第。今辄定其前后,蔟类相从,为此一部,流布乡曲,有识之士幸以自防。齐永元元年太岁己卯五月五日撰。道庆曰:王祖母刘氏有此鬼方一部,道庆祖考相承,谨按处治,万无一失。舅祖涓子兄弟自写写称云无纸而用丹阳录,永和十九年,资财不薄,岂复无纸,是以此别之耳(案:永和只十二年,且去宋武甚远,疑元嘉之讹)。
黄父曰:夫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久则血涩不行。血涩不行则卫气从之不通,壅遏不得行,火不止,热胜,热胜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肤于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曰黄。曰:何为疽?岐伯曰:热气浮盛,当其筋骨良肉无余,故曰疽。疽上皮肉,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薄以泽背其候也。黄父曰:及如所说,未知痈疽之性名,发起处所,诊候形状,治与不治,死活之期。愿一一闻之。岐伯曰:痈疽图曰:赤疽发额,不写十余日死。其五日可 也。其脓赤多血死,未有脓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者,在额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禽疽发如轸者数十数,其四日肿合,牵核痛,其状若挛,十日可 。其肉发身核寒,齿如噤,欲 ,如是者十五日死。
抒疽发顶若两耳下,不写十六日死。六日可 。其色黑见脓而痈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百神在耳下,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丁疽发两肩,比起有所逐恶结,血流内外,荣卫不通,发为丁疽。三日,身肿痛甚、口噤如 状,十日可 。不治,二十日死。
蜂疽发髀背,起心 ,若连肩骨,二十日不治死。八日可 。其色赤黑,脓见青者死,不可治。人年一十八、二十四、三十五、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者,百神在肩,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
疽发起肺 ,不写二十日死。其八日可 。发面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二十九、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百神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脉疽发颈项,如痛身随而热,不欲动悄悄,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骇而不精,上气嗽,其发引耳不可以肿,二十日可 ,不 八十日死。
龙疽发背起,胃俞,若肾俞二十日不写死。九日可 ,不 其上赤下黑,若青脓黑死,发血脓者,不死。
首疽发热八十日。一方云:八九日大热汗头,引血尽如嗽,身热同同如沸者,皮颇肿,浅 之。不 ,二十日死。
荣疽发胁起,若两肘头二十五日,不写死。九日可 。脓多赤白而可治也。人年一岁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百神在胁,不可见血,见血即死。
行疽发如肿,或后合相从,往来不可,要其所在 之即愈。
勇疽发股起太阴,若伏鼠,二十五日不写死。其十日可 。勇疽发脓青黑者死,白者尚可治。不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百神皆在尻尾,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叔疽发背热,同同耳聋,后六十日肿如聚水,其状若如此者可 之。但出水后及有血出,即除愈也,不可治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者,百神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旁疽发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写死。其十二日可 ,旁疽者,白脓不太多,其疮上痒赤,黑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百神在足,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冲疽发小肠痛而振寒热,四日五日悄悄,六日而变 之,五十日死。
敦疽发两指头,若五指头七八日不写死。其四日可 。其发而黑拥者不堪,未过节可治(一方不呼为敦疽,恐是刺写明堂引为败疽)。
疥疽发腋下若两臂两掌中,振寒热而嗌干者,饮多即呕,心烦,悄悄六十日而渐合者,如此可有汗,如无汗者死(一方云:床疽《明堂》亦引为床疫)
筋疽皆发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 。若有脓在肌腹中,十日死。
陈干疽发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面赤,六十日可 。如刺无血,三四日病愈。
搔疽发手足五指头起节,其色不变,十日之内可 。过时不刺,后为蚀,有痈在脉腋,三岁死。
叔疽发身肿牵核而身热不可以行,不可以屈申,成脓 之以除。
白疽发脾若肘后痒自痛伤,乃身热多汗,五六处有者死。心主痈疽,在股胫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
黑疽发肿居背大骨上,八日可 ,过时不 为骨疽。
骨疽脓出不可止,壮热碎骨,六十日死。胁少阳有痈肿在颈,八日死。发脓血者十日死。
疮疽发身痒后痛,此故伤寒气入脏,笃发为疮疽。九日可 之,不 九十日死。腰太阳脉有肿,交脉属于阳明在颈,十日死。发肿七十日死。
尻太阳脉有脓肿,痈在足心少阳,八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或八十日死。
头阳明脉有肿痈在尻,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
股太阴有肿痈在足太阳,十七日死。发脓血百日死。
肩太阳脉有肿痈在颈,八日死。发脓血百日死。
足少阳脉有肿痈在胁,八日死,发脓血六百日死。
手阳明脉有肿痈在渊腋,一岁死,发脓三岁死。
黑疽发渊腋死。
黑疽发耳中如米大,此疽不治死。
黑疽发肩死,黑疽发缺盆中名曰伏疽,不治死。
赤疽发于脾,半夜可治,出岁死。
黑疽发肘上下,不死可治。
髀解除指本黑头赤死。
黑疽发掌中,不死可治。
赤疽发阴股,软可治,坚死。
赤疽发肥肠死。
黑疽发 膑,软可治,坚不可治。
赤疽发掌中,不可治。
黑疽发跗上,坚死。
足下发久肿痈,色赤,死。
痈高而光者不大热,用薄雍其肉平平无异而紫色者,不须治,但以黄 并淡竹叶汤申其气耳。痈平而痛,用八物黄薄。大痈七日,小痈五日,其自有坚强色诊宁生破发背及乳岩,热手近不得者,令人之热熟,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散外摩发背大黄膏。若背生破无毒在乳者,熟之候,手按之,若随手起,便是熟,针法要脓看,以意消息之。胸背不可过一寸针。良久不得脓,即以食肉膏散,差瓮头肉痈口中人体热气,歇服木瓜散。五日后痈欲瘥者,排脓内寒散。
凡破痈之后,病患便连绵欲死,内寒热肿,自有似痈而非者,当以手按肿上无所连,是风毒耳。勿针,可服升麻汤,外摩膏破痈口当合流下三分,近一分针,唯今极热,便不痛。破痈后败坏不瘥者,作猪蹄汤洗之,日再,下汤二日,故可用。冬六七日,汤半剂亦可用,胸中断气。断气者,当入暗中以手按左眼,视右眼见光者,胸中结痈,若不见光者,瘭疽内发,针伤脉,血不出住实不写,留成痈。肾脉来者大渐小阴结,若肌肉痹痈为发寸口,如此来大,如未渐小矣。
有黑色者,是石留黄毒。有赤色者,是丹砂毒。有青色者,是 砂毒。有似盐颗者,是钟乳毒。有黄水者,是杏桃人毒。有白水者,是附子、干姜毒。有脓者,热肉面等毒砂发,白雄鸭顶上血一合,已来取黑铅汤一茶碗,调服之解钟乳发。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针粉汤一茶碗调服之,解附子发。取附子皮三升,豉半升,相和,以水一升,煎约一茶碗,服之解丹砂发。取黑铅、黄 、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解。
卷二
治金疮止血散方乌草根(三两) 白芷(一两) 鹿茸(二分,烧灰) 当归(一两) 芎 (一两) 干地黄(一两,切蒸焙) 续断(一两)
上七味捣筛,令调着血出处即止。
治金疮血肉 ,蝙蝠消血散方蝙蝠(三枚,烧令烟尽,沫下绢筛之)
上以水服方寸匕,一日服令尽,当下如水血消也。
治金疮肉 ,蒲黄散方七月七日麻勃(一两) 蒲黄(二两)
上二物捣筛为散,温酒调服一钱匕,日五服,夜再两服。
治金疮箭肉中不出箭,白蔹散方白蔹(二两) 半夏(三两,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
上二味为末,调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若轻浅疮十日出,深二十日出,终不停住肉中。
治金疮中腹,肠出不能内之,小麦饮喷疮方取小麦(五升) 水(九升)
煮取四升,去滓,复以绵度滤之,使极冷,旁含喷之,疮肠自上渐入,以冷水喷其背,不中多人见,亦不欲令旁人语,又不可病患知,或晚未入,取病患席四角,令病患举摇须臾,肠便自入。十日之内,不可饱食频食而宜少,勿使病人惊,惊则煞人。
治金疮肠出欲入,磁石散方磁石(三两) 滑石(三两)
上二物下筛,理令调,日饮方寸匕,日五服,夜再服。
治金疮烦闷,止烦白芷散方白芷(三两) 芎 (二两) 甘草(二两)
上三味熬令变色,捣为散,水调服方寸匕,日五服,夜再服。
治金疮先有散石烦闷欲死,大小便不通,止烦消血解散,硝石散方硝石 泽泻 白蔹 芍药 寒水 石栝蒌(以上各一两)
上六味捣筛为散,水服方寸匕,日夜各一服,或未通稍增之。
治金疮痛不可忍,烦疼不得住,止痛当归散方当归 甘草(炙) 本 桂心 木占斯(以上各一两)
上五味合捣筛令调,水服半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治金疮弓弩所中,闷绝无所识,琥碧散方琥碧随多少捣筛,以童子小便服之乃热,不过二服。
治金疮弓弩所中,筋急,屈伸不得,败弩散方干地黄 干枣(三枚) 杜仲(二分) 当归(四分) 附子(四分) 炮故败弩筋(烧灰,取五分)
上七味合捣筛,理令匀,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增一至三。
治金疮内伤,蛇衔散方蛇衔 甘草(炙) 芎 白芷 当归(各一两) 续断 黄芩 泽兰 干姜 桂心 乌头(五分,炮)
上十一味捣筛,理令匀,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治金疮中筋骨,续断散方芎 (一两半) 地黄(二两) 蛇衔(二两) 当归(一两半) 苁蓉(一两半) 干姜(三分,炮) 续断(三两) 附子(三分,炮) 汉椒(三分,出汗,去目) 桂心(三分)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细辛(二分) 白芷(三分) 一本用芍药(一两半)
上十四味捣筛,理令匀,调温酒服之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治金疮烦疼,麻黄散方麻黄(六分,去节) 甘草(五分,炙) 干姜(三分) 附子(三分,炮) 当归(三分) 白芷(三分) 续断(三分) 黄芩(三分) 芍药(三分) 桂心(三分) 芎 (三分)
上十一味捣筛,理令匀,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治金疮烦满,疼痛不得眠睡,白薇散方白薇 栝蒌 枳实(炒) 辛夷(去毛) 甘草(炙) 石膏(以上各一两) 浓朴(三分,炙) 酸枣(二分,炙)
上八味为末,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治金疮去血多虚竭,内补当归散方当归(三分) 芍药(五分) 干姜(三分) 辛夷(去毛,二分) 甘草(三分,炙)
上五味捣筛,理令匀,调温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治金疮去血多,虚竭,内补苁蓉散方苁蓉 当归 甘草(炙) 芎 黄芩 桂心 人参 芍药 干姜 吴茱萸 白芨 浓朴(炙) 黄 (各一两) 蜀椒(三分,出汗,去目闭口)
上十四味捣筛,理令匀,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治金疮内塞,泽兰散方泽兰 防风 蜀椒(去目、汗、闭口) 石膏 附子 干姜 细辛 辛夷(去毛,各二两) 芎 (三分) 当归(三分,炒) 甘草(四分,炙)
上十一味捣筛,理令匀,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脓多倍甘草,渴加栝蒌二分,烦加黄芩二分,腹满气短加浓朴二分,疮中血瘀加辛夷一倍。
治金疮内塞,黄 散方黄 (三两) 芎 白芷 当归 麻黄(去节) 鹿茸 黄芩 细辛 干姜 芍药 续断 桑虫屎(以上各一两)
附子(半两) 炮山 茱萸(一两)
上十四味捣筛,理匀,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渐可至二日。
治金疮中 药,解毒蓝子散方蓝子(五合) 升麻(八两) 甘草(四两,炙) 王不留行(四两)
上四味捣筛,理令匀,调冷水服二方寸匕,日三夜二。及以方寸匕水和匀涂疮上,毒即解去矣。
治金疮大渴,内补瞿麦散方瞿麦 芎 当归 甘草(炙) 干姜 桂心 续断 浓朴(炙) 白蔹 蜀椒(去目闭口汗) 辛夷(去毛) 牡蛎(末) 芍药 桔梗 干地黄 防风(各三分) 细辛(二分) 栝蒌(一分) 人参(三分)
上十九味捣筛,理令匀,调温酒服方匕,日三夜一。或筋骨断,更加续断三分。
治被打腹中瘀血,蒲黄散方蒲黄(一升) 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上三味捣筛,理匀,调酒服之方寸匕,日三夜一。不饮酒熟水下。
治痈疽金疮,续断生肌膏方续断 干地黄 细辛 当归 芎 黄 通草 芍药 白芷 牛膝 附子(炮) 人参 甘草(炙,各十二两) 腊月猪脂(四升)
上十四味 咀,诸药纳膏中渍半日,微火煎三上,候白芷色黄,膏即成,敷疮上,日四,正膏中是猪脂煎。
治金疮痈疽,止痛生肌甘菊膏方草 芎 甘草(炙) 防风 黄芩 大戟(以上各一两) 生地黄 芍药(一两半) 细辛 大黄 蜀椒(去目、闭口,汗) 杜仲 黄 白芷(各一两)
上十四味 咀,以腊月猪脂四升微火煎五上下,白芷候黄成膏。一方添甘菊二两,以敷疮上,日易两次。
治痈疽金疮,生肌膏方大黄 芎 芍药 黄 独活 当归 白芷(以上各一两) 薤白(二两,别方一两) 生地黄(一两,别方二两)
上九味合薤 咀,以猪脂三升煎三上下,白芷黄膏成,绞去滓,用磨之,多少随其意。
治金疮腹内有瘀血,乌鸡汤方乌雌鸡(一只) 大黄(三两) 细辛(三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地黄(三两) 杏仁(一两,去皮) 双人盲虫(一两) 当归(二两) 芍药(一两) 黄芩(一两) 桃仁(二两,去皮,碎) 大枣(二十枚)
上十三味理乌鸡如食法,以水二斗,煮鸡取一斗, 咀诸药,纳鸡汁中,更煮之粥,慎食他物。
治金疮内有瘀血,未及得出而反成脓,乌鸡汤方乌鸡(一只) 白芷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芍药 当归(以上各一两) 桂心(二两) 瓜练(二两)
上八味先理鸡如食法,以水二斗,煮取七升, 咀诸药,纳汁中,更煮取三升,去滓服七合,日三,夜勿食。
治金疮有瘀血,桃核汤方虫(三十枚,熬) 虻虫 水蛭(各三十枚,熬) 桂心(三分) 大黄(五两) 桃核(五十枚,去皮切)
上六味酒水各五升, 咀,合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治金疮惊悸,心中满满如车所惊怛, 心汤方心(一具) 人参 桂心 甘草(炙) 干地黄 桔梗 石膏(末) 芎 当归(二两)
上九味细切锉,诸药 咀,先以水二斗煮心,取汁八升,纳诸药,煮取一升,一服八合,一日令尽。
治金疮痈疽,生肉膏方黄 细辛 生地黄 蜀椒(去目汗闭口) 当归 芍药 薤白 芎 独活 苁蓉 白芷 丹参 黄芩 甘草(以上各一两) 腊月猪脂(二斤半)
上十五味 咀,以苦酒一升合渍诸药,夏一夜,冬二夜,浸以微火,煎三上,候苦酒气成膏用之。
治被打腹中瘀血,白马蹄散方白马蹄烧令烟尽,捣筛,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亦治妇人血疾消为水。
卷三
治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大黄汤方大黄(三两) 栀子(五十) 升麻(二两) 黄芩(三两) 芒硝(一两,别方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消绞调,分温三服,快利为度。
治发痈疽兼结实,大小便不通,寒热,已服五痢汤,吐出不得下,大渴烦闷,淡竹叶汤方淡竹叶(切,四升,去尖) 栝蒌(四两) 通草 前胡 升麻 茯苓 黄芩 知母 甘草(炙) 石膏(末,以上各二两) 生地黄(十两) 芍药(一两) 大黄 黄 (三两)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六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去叶取九升,纳诸药后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三日三夜一快利便止,不必尽汤,汤尽不利,便合取利。
治发背发乳,四体有痈疽,虚热大渴,生地黄汤方生地黄(十两) 竹叶(四升) 黄芩 黄 甘草(炙) 茯苓 麦门冬(去心,以上各三两) 升麻 前胡 知母芍药(各二两) 栝蒌(四两) 大枣(二十枚,去核)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竹叶取一斗,去叶,纳诸药,煮取三升六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痈,已服生地黄汤,取利后服此,淡竹叶汤方淡竹叶(四升) 麦门冬(去心) 黄 芍药 干地黄 生姜(以上各三两) 前胡 黄芩 升麻 远志(去心)
栝蒌 大枣(十四枚) 当归(一两)
上十三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黄 、芍药、干地黄、生姜,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再煮,取三升,分温三分(上语煮竹叶、小麦恐是麦门冬,非是小麦也)
治痈疽虚热,生地黄汤方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黄 芍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芎 黄芩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淡竹叶(切成三升)
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复诸药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顿服为佳。
治痈疽内虚热渴甚,黄 汤方生地黄(八两) 竹叶(切成三升) 小麦(二升) 黄 黄芩 前胡 栝蒌(四两) 通草 芍药 升麻 茯苓甘草 知母(各二钱) 人参 当归(各一钱)
上十六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及小麦取一斗二升,去滓,复煮诸药,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小便利,除通草、茯苓,加麦门冬,腹满加石膏三两,热盛去人参、当归。
治背生地黄汤方生地黄(八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通草 茯苓 黄 黄芩(各三两) 淡竹叶(切二升) 大枣(二十枚) 当归 芎 (各一两)
上十二味先以水三斗煮竹叶,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再煮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若能每服一升佳。
治痈疽内虚,黄 汤方黄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当归 生姜(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干地黄 茯苓(各二两) 白术(一两) 远志(一两半)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温四服。
治痈疽,五味竹叶汤方竹叶(切,二升) 五味子 前胡 当归 干地黄 人参(各二两) 小麦(二升) 黄 黄芩 麦门冬(去心)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 升麻(一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发背,乳大去脓后虚慑少气欲死,服此远志汤方远志(去心) 当归 甘草(炙) 桂心 芎 (各一两) 黄 人参 麦门冬(去心,三两) 茯苓(二两) 干地黄(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件十三味以东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下复往,服此白石脂汤方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 桔梗 女萎 黄连(去毛) 甘草(以上各二两) 白头翁(一两) 干姜(二两)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下住便止,不必尽服。当下未即来日止。
治发痈疽取利热小便退,不用食物,竹叶汤方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干地黄 人参 黄芩 前胡 升麻(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生姜 黄 芍药(各三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远志(半两,去心) 当归(一两) 甘草(炙)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又煮取三升,分二服,羸者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竹叶汤方淡竹叶(切一升) 小麦(三升) 干地黄(四两) 黄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石膏 通草 升麻 黄芩 前胡(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三两,去心)
上十四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二合,强即分三服,羸即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利后,热,小便不利,竹叶汤方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人参 黄芩 前胡 芍药 甘草(炙) 干地黄 当归 桂心 黄 (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龙骨 牡蛎(一两,末) 赤蛸 (三十枚,炒) 大枣(十四枚,去核)
上十六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痈及乳,兼味竹叶汤方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三升) 黄 黄芩 五味子 人参 前胡 干地黄 当归(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二两,去心) 升麻(一两) 桂心(半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
上十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服。
治发背已溃而下不住,白石脂汤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二两) 桔梗(二两) 女萎 白头翁(各四两) 黄连(二两)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服八合,日三夜一。
治发背已溃,大脓汁,虚慑少气力,内补黄 汤方黄 (三两) 干地黄 人参 茯苓(各二两) 当归 芍药 芎 桂心 远志(去心,各一两) 甘草(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十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内虚热,生地黄汤方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茯苓 芎 通草 黄芩 当归(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竹叶(切,三升)
上十二味以水三斗,煮竹、地取半,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能服一升可佳。
治发背,黄 汤方黄 黄芩 远志 麦门冬(去心,二两) 干地黄 人参 芎 甘草(炙) 芍药 当归(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鸡 (二具,勿去皮) 桑螵蛸(十四枚,炙)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取四升五合,一服九合,日三服夜一服。
治炎疽,枳实汤方(甘林所秘不得)
枳实(炙) 夜干升麻 干地黄 黄芩 前胡(各三两) 犀角(一两半) 大黄(二两半) 麝香(半两) 一方用甘草(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分温三服,须瘥也。
治肠痈,大黄汤肠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色色汗出,时复恶寒。其脉迟坚者未成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三两)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五合,分为两服,脓下无者下血大良。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大黄汤方大黄(三两) 栀子(一百枚,去皮) 升麻 黄芩 甘草(炙,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得快下数行止,不下更服。
治妇人妒乳,辛夷汤方辛夷(一升,去毛) 大枣(三十枚) 桂(长一尺) 防风(二分) 白术 甘草(一尺,炙) 生姜(二分) 泽兰(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妇人客热乳结肿,或溃或作痈,内补黄 汤方黄 茯苓(各三两) 芍药(二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二两,炙) 浓朴(一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干地黄(三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痈肿患热盛,黄 汤方黄 麦门冬(三两,去心) 黄芩(六分) 栀子(十四枚) 芍药(二两) 栝蒌(二两) 干地黄(一两) 升麻(一两)
上八味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发痈疽肿溃去脓多,里有虚热,内补黄 汤方黄 茯苓 桂心 人参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六分,炙) 生姜 远志(二两,心) 当归(二两) 五味子 大枣(二十枚)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治痈去脓多,虚满上气,竹叶汤方竹叶(切,二升) 半夏(二两,汤洗) 甘草(二两,炙) 浓朴(三两,炙) 小麦(四升) 生姜(五两) 当归(一两) 麦门冬(二两)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黄芩(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半,先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又煮诸药取二升,分温三服。
治痈疽肿烦热,增损竹叶汤方竹叶(一握,切) 当归 茯苓 人参 前胡 黄芩 桂心 芍药(各二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二十枚)
小麦(一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一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夜重加黄 二两,胸中恶加生姜六两,下者减芍药、黄芩各六分。如体强羸者以意消息之。
治痈疽后补塞去客热,黄 汤方黄 生姜 石膏(末) 甘草 芍药 升麻 人参(以上二两) 知母 茯苓(各一两) 桂心(六分) 麦门冬(二两,去心) 大枣(十四枚) 干地黄(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卷四
黄父一疽论
九江黄父问于岐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 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注溪谷而燥经脉,津液和调而变化赤为血,血和则乘脉先满,乃注经络,经络皆盈,乃注于经络(句有脱误)。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休止,切而谓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留,去虚补实则有余,血气已调,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气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知闻乎。
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故大宿失度,日月薄蚀也。经始纪冰道流溢,草薷不成,五谷不植,经路不通,民不往来,庵聚邑居,别离异处,血气犹然,则言其故。
夫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泣则不通,不通则归之不得复,及故痈肿与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水髓消不当骨肉不泻,筋枯空虚,筋骨肌肉不得相亲,经脉败漏,熏于五脏,五脏伤故死矣。
黄父曰:愿闻于痈疽之形与其期日。
岐伯曰:略说痈疽极者一十八种。痈发于嗌,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则化为脓,脓塞其咽半日死。其为者写则已,含豕膏无冷,写三日而已(一方无冷食)。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状痈大而赤黑,不急则热气不入渊脉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脉十余日死,阳气大发,消脑,名曰脑漯,其色不乐,项痛如 ,以藏头乘心者,不治(本作留字)。发于肩及 者名曰雌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大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 石欲细长疏,或云涂豕六膏,日以勿裹,其痈坚而不溃者,马刀夹缨乃治之。
发于胸者名曰并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十日死。
发于臆者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萎瓜,常寒热,急治之去其寒,十岁(似误)死,死后脓自出。
发于胁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疾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陵翘草、陵根各一升,水六升,煮之竭为三升,即强饮浓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阳明名曰股瓮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疽,不急治六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六日死(一方云十六日死)。发于尻名曰兑疽,其状赤坚大急,急治之,不速治三十日死。
发于膝名曰雌疽,其状痈色不寒热而坚,勿破,破之死。须以手缓柔之,乃破。诸疽发于节而相应之者,不可治之也。
发于阳者百日死。
发于阴者